职教资讯 网站首页  >  职教资讯  >  正文

【专家观点】新版专业目录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理路研究
发布人:赵楠     资料来源:     时间:2022-03-28     浏览次数:

从系统思维看,新版专业目录的研制和发布在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呈现出行为跨界、功能整合和动态重构的逻辑理路。突出“领域—主体—层面”育人架构,新版专业目录关注职业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对职业的影响,推动校企突破既定界域以“校中厂”“厂中校”实体性嵌入育人实践,为适应工作情景和跨界学习模式创设条件;突出“职业—生命—社会”价值架构,新版专业目录关注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对接职业岗位(群)的逐级递进,挖掘个体擅长工作过程建构的个性品质,力图满足经济社会利益需求和民生诉求;突出“开放—自主—实践”制度架构,新版专业目录关注遵循个体不同智能结构和发展可能性供给制度,淡化学科化及区别于普通教育设计专业框架,引导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落实。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针对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专业三个层次,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新版专业目录系统分析了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新特点、新规律、新趋势,立足职业教育自身规律,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组成整体出发,系统研究整体和组成整体育人行为、价值功能、制度动态等维度要素与专业建设的逻辑关系,对原版专业目录进行系统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有力支撑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呈现出行为跨界、功能整合和动态重构的系统性逻辑理路。

一、行为跨界:突出“领域—主体—层面”育人架构

从形态存在的空间向度来看,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为领域、主体、层面的行为跨界。结构形式或者说育人格局突破了教育这一固有“领域”,由以学校“主体”限于学习“层面”的独立育人,跨入职业“领域”与企业“主体”在工作“层面”开展协同育人。新版专业目录所要支撑的不仅局限于“教育—学校—学习”单侧形构场,要更加关注“职业—企业—工作”另一侧形构场,最终通过跨界要素对接,形成“工作—专门实体结构—教育”复合网络场生态。

(一)关注职业与教育“领域”跨界

职业教育育人跨越了职业与教育两个领域的界限,“教育域”与“职业域”的耦合体现了职业教育的逻辑属性,“职业域”是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通过服务社会工作过程的复杂程度体现出岗位的专业化和专门化;“教育域”则是职业教育的逻辑归宿,通过某种途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使其获取合适的工作岗位。职业教育育人过程既要遵循“职业域”职业成长与岗位技能形成的规律,又要遵循“教育域”实践认知及知识传授的规律,通过岗位对接机制,促使跨界的职业成长规律与教育认知规律相融合,既以职业资格需求从外显功利性角度诠释职业对教育的影响,又以个体发展需求从内隐的人本角度诠释教育对职业的影响。

新版专业目录对接产业格局更迭、技术演进迭代和劳动组织方式变革产生的职业演变的新业态、新规律,针对新职业带来的岗位市场供需和岗位知识结构的更新,设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所急需对应的专业结构。如,对接5G通信新技术相关岗位,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通信工程”更名为“现代通信工程”;服务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兴产业,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更名为“新型建筑材料生产技术”,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合并更名为“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专业,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针对装配式建筑新业态,中职、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分别新增“装配式建筑施工”“装配式建筑构件智能制造技术”等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发展新模式,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分别新增“区块链技术应用”“区块链技术”等专业。

可以看出,新版专业目录跨越了普通教育的传统学科分类与行业界域限制,系统分析职业对教育的影响,力图提升学习者实践技能与职业素质,增强就业能力;兼顾教育对职业的影响,巩固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职业情怀,提高个人发展能力,从而形成有效的岗位对接机制。

(二)关注学校与企业“主体”跨界

职业教育育人跨越了企业与学校两个重要办学主体的界限,职业院校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公共属性,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属于公办性质,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办学行为受广大纳税人监督和行政管理的规范约束;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大多为私人属性,生产行为一般向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负责。学校和企业两股来自教育与经济不同系统的涓涓细流,由于主体组织行为目的和约束条件客观限定的不同,难以在交互中形成稳定的形构场。产权理论认为,主体合作机制构建的关键在于明晰和保护合作双方在产权安排中形成的激励因素,基于产权理论审视校企协同育人的问题,直接原因在于学校与企业主体之间互补性需求的不匹配,其主要根源在于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产权保护不到位致使合作激励机制的缺失。有学者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通过跨界的实体嵌入来规避学校与企业主体间的产权分歧,实现双主体共生的网络场生态。

新版专业目录致力于突破校企双元育人简单松散联结结构,更加注重跨越学校或企业单一主体界域,将双主体办学共生体作为实体嵌入,通过消化产权分歧解决校企合作的难点痛点问题。目录研制过程中,除了职业院校的参与,大量研制成员为行业企业技术能手和管理骨干,总人数超过800人,企业大样本调研超过2000家,采集行业企业各类意见建议数百条,规模超历次专业目录修(制)订。同时,为了有利于校企协同育人安排,各层次专业均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物业管理”更名为“物业服务”,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专业“高速铁道工程技术”更名为“高速铁路施工与维护”,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互联网金融”更名为“金融科技应用”等。可以看出,从前期研制到最终发布,新版专业目录始终强调跨越学校和企业既定主体界域,以更为方便构建“校中厂”“厂中校”实体,并能有效嵌入育人实践,引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提升学校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以更大可能规避校企协同育人中的产权问题,通过激励机制实现跨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关注工作与学习“层面”跨界

职业教育育人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两个层面的界域,职业教育行为在多领域、多主体形成的空间框架下跨界运行,体现为在教育系统内部“学习”层面与外部“工作”层面相互耦合连接的参照系下实施的教育活动。早在100年前,黄炎培先生创办工读制的中华职业学校,即实施“半日做工,半日读书”的育人机制,就诠释了职业教育跨出学习层面,与工作层面形成网络形构的逻辑特征,其外在表征为,育人过程中体现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教学即生产、作业即产品等立体式、开放性学习情境的创设,这既是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的逻辑基点,也是职业教育提升个体工作技能,建设技能型社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基本构成。

新版专业目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盯技术革新和市场信号,较以往历次专业目录修(制)订更加注重主题导向学习情境创设,更加强调跨界学习层面兼具工作规律的学习模式,适应了不同层次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终身学习的需要。如,在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更名为“循环农业与再生资源利用”、新增“智能化生产线安装与运维”专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专业“矿井建设”更名为“矿井建设工程技术”、新增“市政管网智能检测与维护”专业,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汽车服务工程”更名为“汽车服务工程技术”、新增“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专业,这些调整促进了基于系统、目标和知识意义模糊存在的学习情境,通过跨界学习模式,与基于整体、过程和实践意义真实存在的学习情境相融合,形成基于项目、案例、问题意义建构存在的学习情境,有效平衡了指导性与建构性两类育人模式的优点,为职业教育开展行之有效的行动导向育人机制,适应不同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学习需求创设了条件。

二、功能整合:突出“职业—生命—社会”价值架构

从价值存在的功能向度来看,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为从单一独立分散的个体价值走向人本价值与社会价值彼此衔接、共享协同的双重价值。新版专业目录所要支撑的职业教育价值功能,在传统普通教育所关注的仅满足单一个体需求基础上,将职业发展、生命发展和社会发展与之衔接,实现价值资源共享和协同,形成高效的“职业—生命—社会”整体架构。

(一)关注生涯发展“职业人”生成

事实证明,人们接受实践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机会和质量,决定了他们职业形态适应力以及岗位要求胜任力的提升。职业之所以成为职业,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所谓工作过程,是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职业教育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要求个体适应技术发展需求,并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与动手训练、技能开发有机衔接获取知识,在职业生涯发展中同步提升职业资格、寻求层级型的进阶,促进独立分散的个体价值向职业价值整合,由“自然人”“学校人”生成生涯发展的“职业人”。

早期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主要受苏联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学科化明显,如,1963年首版、1993年版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按照学科分类分别设8科348个专业、9科518个专业,2000年及以后各版专业目录逐步改变为按学科划分和按产业划分专业。新版专业目录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工业门类以及我国最新发布的新职业,一体化设计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体系,并兼顾不同工作岗位需求,普通教育学科所主张的通过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促进了学习者通过行动过程、动手技能开发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劳动能力。

同时,新版专业目录遵循工作职业岗位(群)面向逐级进阶的生涯发展规律,突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逐级递进,中职专业一般强调针对职业岗位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运行维护服务等,高职专科专业一般强调针对职业岗位(群)从事技术应用、工程技术工作,职业本科专业一般针对职业岗位群从事工程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等,如农林牧渔大类中,中职设置了“种子生产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专业,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分别对应设置“种子生产与经营”“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等专业,对应相同职业领域设置了学历层次不同的专业。

(二)关注个性张扬“生命人”生成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这与生命哲学家所认为的人类实践的过程是生命不断创造、不断绵延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心理和个性得到发挥,体现的是人的个体性和特殊性的有机融合。黄炎培先生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将学生“谋个性之发展”作为首要目的,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并不断进行改进和锻炼,从而找到个体生存和生命的价值。波兰尼提出,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是显性的符号化知识,大量存在隐性的缄默知识。个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职业特征上,职业教育培养个体从事职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缄默知识,通过对个体职业特征的训练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由个性,促进分散独立的个体价值向生命价值整合,由“自然人”“学校人”生成个性张扬的“生命人”。

新版专业目录综合参考了最新版本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大典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全面修(制)订,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2021年,高职院校首次以新版专业目录进行专业备案,专业布点数达62024个,较2020年相比,在专业数略有调减的情况下,布点数反而增加了2940个,充分满足了学习者根据兴趣挖掘、性格张扬、职业发展需求进行个体性和特殊性的专业选择。新版专业目录中,诸多专业以“XX技术”“XX技术应用”为名,且大量更名、新增专业添填了“技术”后缀,如在中职专业目录中专业“木材加工”更名为“木业产品加工技术”、新增“液压与气动技术应用”专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专业“信息安全与管理”更名为“信息安全技术应用”、新增“消防救援技术”“通信软件技术”等专业,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采矿工程”更名为“智能采矿技术”等,这些调整更加重视专业传授学习者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培养学习者从事职业劳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身心准备,充分挖掘学习者擅长工作过程建构等缄默知识的个性积极品质,促进学习者在积极心理的情绪体验和积极行动中得到素质和能力的发展,以满足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三)关注社会载入“社会人”生成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只有遵循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互衔接的价值规律,才能吸引社会资源积极涌入职业教育,使职业教育以内生变量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用,也才能使个体在适应经济发展、符合市场规律、传承创新发展中获得社会认可。这意味着,职业教育要注重个体通过直接经验习得以就业为导向的技术与技能,并加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塑造,促使分散独立的个体价值向社会价值整合,由“自然人”“学校人”生成德艺双馨的“社会人”。

新版专业目录在研制过程中,系统分析了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重点领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构,并以此确定所对应的专业结构。如,适应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等重点领域,设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嵌入式技术应用”等专业;适应新型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设置“禽畜智能化养殖”“新材料与应用技术”“智慧社区管理”等专业;适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绿色低碳发展等重点领域,设置“现代种业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等专业;适应国际运营重点领域,设置“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运营”等专业。

这一系列专业调整,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专业—社会”联动机制,直接推动了高技能人才的要素衔接,纠正人力资本错配,吸引社会资源不断汇入,促进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形成。同时,符合市场需求和绿色文明传承的专业安排,有利于学习者通过专业载体习得的技术技能与职业精神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了学习者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享与协同。

三、动态重构:突出“开放—自主—实践”制度架构

从思维存在的目标向度来看,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体现为由传统普通教育注重学科类知识的获取的一元思维转向学科知识、技能行动和职业能力积累的多元思维的动态重构,因此,需要职业教育从多要素融合的“开放”办学、贯通体系“自主”构建、教学改革的“实践”落实等立体视角开展制度创新反熵增。新版专业目录所要支撑的职业教育制度创新活动要求对各种教育元素程序进行重新组合,辨析与调整教育共性规律与职业教育个性规律存在的博弈,改善教育思维存在目标向度软件的质量、性能,实现教育共性与个性规律从非此即彼指向向即此即彼指向的“开放—自主—实践”框架重构。

(一)关注多要素融合“开放”办学

当前,职业教育扩招政策下,高职教育的服务面向扩大到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高素质农民、企业在岗职工等更为广阔的群体。职业教育要满足个体不同智能结构和发展可能性,客观上要求对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设置实施开放性的政策供给,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专业监管权力清单,确保专业建设的主动权和主体责任留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并重,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共同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

新版专业目录充分考虑职业教育系统内外元素开放式构成,统筹处理发展现代特色专业与尊重传统专业的关系,教育部门主导设计与行业企业指导设计之间的关系,同时兼顾各层次学校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办职业教育、高等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等不同类型,以及分段培养与贯通培养、短期培训与终身学习、系统培养与弹性学制培养等不同培养培训模式对于职业教育专业口径宽窄的不同需求,充分体现了新版专业目录体系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如,在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同时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和“智能机电技术”专业,保留传统专业名称,对其内涵进行升级和改造。目录研制过程中,对与教育领域以外资源衔接不畅、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专业予以撤销,如,在中职专业目录中撤销了“计算机速录”“专卖品经营”等专业,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撤销了“商务经纪与代理”“电子电路设计与工艺”等专业。

同时,新版专业目录发布明确了职业院校在专业及专业方向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性,地方政府依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结构实际履行中观协调统筹职能,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有关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履行宏观指导职能,体现了落实“放管服”改革的具体成果,在保持专业目录的规范性和稳定性的同时,促进了衔接匹配、结构合理、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专业新格局的形成。

(二)关注贯通体系“自主”构建

职业教育所涉及的教育活动,由于教育对象独特的学习特点、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必须在普通教育蕴含的共性规律中凸显自身的独特个性规律,更加注重知识、技能或资格等行动知识积累与职业能力提升并重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类型特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设计制度时,要把科学和技术区分开,把知识和技能区分开,立足产业及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不同需求,完善职业教育教学国家标准、区域标准和学校标准体系,改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体系,坚持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改革职业教育的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体系,健全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职业学校一体化贯通自主制度设计。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谱系图体现出显著的去学科化趋向,逐渐由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专业目录大类与国家职业资格大类相对应,适应了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特色自主性办学规律和育人规律的固化和凸显,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逐渐摆脱对普通教育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诠释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

新版专业目录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兼顾学科分类,全面对接产业体系,确定专业大类、专业类划分,更加显现出与普通教育体系结构的区别。如,职业本科专业目录中专业“物流管理”更名为“现代物流管理”,与普通本科专业“物流管理”专业有了明确区分。同时,以2015版高职专科专业目录框架为基础,对原有职业院校的专业进行统筹、完善和重新编排,将原中职专业目录由2级调整为3级,适应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首次系统设计与发布职业本科专业目录,形成了职业教育中职、专科、本科各层次之间、同类专业之间互通的自立体系。新版专业目录既符合专业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兼顾了教育统计分类的惯例,为健全职业学校体系、标准体系、考试招生体系、育人体系和评价改革等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教学改革“实践”落实

职业教育无论是多要素融合“开放”办学还是贯通体系“自主”构建,落脚点都在于教与学的实践落实。通过职业教育教与学相互间行为关系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规则的变更,提升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促进显性符号化知识转化为隐性缄默知识,完成知识内化,同时通过行动过程与动手训练、技能开发有机衔接和融合,完成隐性缄默知识的社会化,使所学的知识创造价值。职业教育需要通过开展全面对接新版专业目录的制度创新,促进教学改革实践落实,让个体获取发展的重要能力。

新版专业目录的发布倒逼职业院校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课堂设在生产服务一线,推进职业需求导向的教学改革的实践落实。全面带动教师适应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提升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全方位的改革,推进教师分工协作进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带动人才培养过程全链条与新版专业目录衔接,科学合理制订新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进程安排,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引导适应新专业、新标准、新课程需要的优质教材和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校企双元合作开发教材,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版专业目录指导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个体显性符号化知识的系统化,在较短时间内增进学习者经验和知识积累,并将隐性的缄默知识显性化,促进知识保存和分享,提升知识应用程度,促进个人能力成长。

系统论的核心要务就是要从本质上研究组成要素的结构、行为、功能和动态,使系统整体达到最优化。新版专业目录的研制和发布在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中所呈现出的行为跨界、功能整合和动态重构逻辑理路,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系统观念”作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一脉相承。

从1963年,在苏联教育模式影响下诞生的中国第一个《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适应了新中国百废待兴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要,到2004年颁布的全国首个统一的高职高专院校专门专业目录,引导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再到后续历次增补,动态适应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性调整,2019年职教20条明确“每5年修订1次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要求,再到2021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发布,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已成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提高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拓展出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作者:许世建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年第5期

引用本文请标注:许世建.新版专业目录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逻辑理路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5):15-20.